Colorful Guizhou: The 13th PhotoChina Original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Exhibition

非遗之魅 | 福泉阳戏——600多年历史的活化石

2019/10/16 21:16多彩贵州·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read 1534 times 原生态文化

近年来,传统文化越来越受追捧,人们希望在传统中找到文化之根,让生活被非遗之魅点亮。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,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还居住着苗、布依、侗、水、仡佬、彝、土家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,散落在大山深处极具史料价值的民族文化、民族服饰、节日习俗,构成了贵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
为寻千年信仰,探密非遗文化,“非遗之魅”栏目由多彩贵州·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新媒体策划,非遗之美,匠心传承,读懂非遗之魅,传承文化之根。

福泉阳戏——600多年历史的活化石

福泉阳戏,原来分布于福泉市全境,现在主要留存在东北部的龙昌镇黄土哨村、地松镇沙子坎村和城厢镇的马田村。福泉市位于贵州省中部,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,全市总面积1688平方公里,总人口32万,大部为汉族,苗、布依、水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4%。这里山清水秀,土地肥沃,物产丰富,主要矿产有磷、煤、铁、钾等20余种,其中磷矿最为丰富,被称为“亚洲磷都”,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磷化工业基地。


1.png

福泉--活化石阳戏  杨舰  摄


2.png

福泉--活化石阳戏  杨舰  摄


3.png

福泉--活化石阳戏  杨舰  摄


福泉市是贵州开拓较早的地区之一,春秋属且兰国,秦汉时期开始设立县治,明清时期历设卫、道、府、州。明朝初年,朱元璋为扫除元朝残余势力,调集大量军队南征云南,尔后又在贵州大量屯军以巩固其西南势力,由于大量屯军及眷属移居贵州,他们远离家乡,对故土、亲人怀着深深的眷念之情。于是,用家乡的各种祭祀、习俗来寄托对故土亲人的相思,阳戏也就这样在福泉这块地方保存和留传下来,至今在福泉已有600多年历史。早在康熙十四年(公元1675年),《平越直隶州志风俗篇》就有福泉阳戏的活动情况专述。


4.png

福泉阳戏  张清林  摄


5.png

福泉--活化石阳戏  杨舰  摄


6.png

戏剧活化石--福泉阳戏   曹经建  摄


福泉阳戏的正规演出每年举行3次。第一次在农历正月间演出,演出时间4天4夜;第二次在农历五月十三日“单刀会”当日为纪念关羽而演出,地点在当地的关帝庙前,时间1天;第三次演出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,为纪念神话中的二郎神和历史上的二郎(川主、水神)而演出,祈求庇佑一方平安。此外,还为民间“还愿”进行演出,但相对于正规演出要简单得多。


7.png

戏剧活化石--福泉阳戏   曹经建  摄


8.png

戏剧活化石--福泉阳戏   曹经建  摄


9.png

戏剧活化石--福泉阳戏   曹经建  摄


福泉阳戏由内坛和外坛两部分组成。内坛就是以祭祀仪式出现的二十四坛法事,具有还愿的性质,故民间又称为“还阳戏”、“还愿戏”或“愿戏”,有开坛、发牒、正清、领牲等二十四请神、延神、酬神、送神仪式和“上刀山”、“下火海”、“顶华盖”、“悬钩钓斗”等特技(法术)表演。内坛法事演出不戴面具。外坛主要是戏剧表演,一般都叫“戏”或“演戏”,以娱乐为主要目的,其间还夹杂着花灯表演(故阳戏班的人员一般也是唱花灯能手)。主要剧目有《楚汉相争》、《萧何追韩信》、《霸王别姬》、《孟姜女》、《桃园三结义》、《柳青》、《梅花》、《二郎锁孽龙》等100余个。剧目较优秀,艺术性较高,已基本摆脱了宗教祭祀的束缚,具有较强的娱乐功能。此外,福泉阳戏演出时必须搭台,戴傩面具,表演有故事性,这是它区别于傩堂戏和地戏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。


10.png

戏剧活化石--福泉阳戏   曹经建  摄


11.png

戏剧活化石--福泉阳戏   曹经建  摄


福泉阳戏属民间傩系列,是中国古代“乡人傩”的一个分支,其目的主要是以纳吉和娱人为主。这是中国傩文化由“阴戏”向戏剧演变的重要过渡阶段中,其剧目内容到演出形式,都已经与宗教无太多的直接关系,祭祀仪式与宗教色彩淡出,具有更多的娱乐色彩,表演也日趋戏曲化,反应了傩戏向戏曲(农民戏剧)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的特点,有别于傩戏早期形态,也有别于不戴面具,涂面、脸谱化装的以娱人为主的向农民戏曲发展的傩戏,具有很高的学术和研究价值。


12.png

戏剧活化石--福泉阳戏   曹经建  摄


13.png

戏剧活化石--福泉阳戏   曹经建  摄


福泉阳戏原为48坛,现仅存4坛,其中还保留着原始生态文化并开展活动的仅有3坛,另有1坛仅存比较完好的剧本、服饰和还有个别老艺人在世,但已多年不能开展活动。随着经济发展,受外来文化及现代通讯、传媒影响,愿意学习的年轻人越来越少,传承已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,而且面具、案子、服装、道具等多为原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,现已十分陈旧和缺损严重,大量剧目和表演技艺都是代代身口相传,更是濒临失传。

为此目前,福泉阳戏得到了黔南州委,福泉市委,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。福泉市文化馆还专门与当地的民间艺人从以下几方面去积极地搜集、整理阳戏文字资料和拍摄面具与演出剧照;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这些措施对发掘、整理和保存当地的阳戏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。让我们一起努力读懂非遗之魅,传承文化之根。


备      注:如对图片有疑问请给我们留言备注,我们会及时与您取得联系。